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阅读:12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4-05 12:30作者:秋天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建寺、建塔的历史极为悠久,屡经毁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7年2月至2010年底,为配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古发掘。考古队于2007年11月在遗址北区中轴线上发现了一座塔基(编号 TJ1),并在塔基中心发现一个开口为圆形的地宫(编号 DG1)。

自2008年初开始,考古队陆续对上述遗迹进行发掘,就地宫而言,由于出土了“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和大量文字材料,其时代与性质较为清楚,它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

从地宫中不仅发掘出“佛顶真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大量北宋时期珍贵的佛教文物。 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保存较好的丝织品文物,其中包括几件香囊。

出土文物中有数十幅带有墨书题记的丝织品,经识别研读,发现包袱布上写有佛教信徒的「发愿文」,记录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南京城内的佛教信徒为筹建长干寺募款,以求福报的情形,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个年号,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 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其中有几件文物中有包含用丝织品编制作的装饰绳结,

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

罗囊标本DG1:36,黄褐色。四经绞罗。
囊体双层面料,外有包缝装饰线。口部呈柿蒂形,有四条绦带,每条由两股合成,每股由两根纱线以z拈成股带上编织。团花。囊长9、宽65厘米带长c厘米图八三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打结素罗丝带

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以上丝织文物均属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从第二个打结素罗丝带中可以清析看出包含两个中国结常用的基本结,一个是双钱结,一个酢浆草结勾连。
结友泽桑雍楠对上面文物中的罗囊中的绳结做出复罗原实物参考

南京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双钱结和酢浆草结

001ov1adgy6W7w7Ppla1c&690.jpg (245.88 KB, 下载次数: 28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1-1-26 11:14 上传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佛教宝地长干里,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南京长干里地区就有了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东晋初,长干寺之名正式出现。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佛塔,又根据他的新年号,下诏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刹,香火鼎盛。明初洪武年间,天禧寺得到大修,寺塔焕然一新。可惜于永乐六年不幸遭到焚毁。永乐十年(1412)八月,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院,并改名为大报恩寺。

  • 清代中国结文物:回笼流苏络子

    这是两个清朝时期的回笼流苏编绳挂件。样式古朴,由多个传统的中国结基本结组合,古代匠人,先编绦带,再用绦子打结,搓回笼须。岂是非一般人可做。

    2025-04-05阅读:10
声明


搜索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